提起平江县安定镇长联完小的张启霞老师,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无不交口称赞。
张老师于1978年到长联完小任教,二十八年如一日,扎根穷山村,用真情、真爱谱写了一曲山村女教师的“大爱之歌”。
曾有许多机会,张老师可以离开长联小学去镇小、县城任教,深圳的学校曾愿出高薪聘请她去任教,张老师不是不动心,不是不想到条件好地方去,是她无法割舍她的学生“崽”。因为这里有一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催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时刻牵动着她的每一根感觉神经,让她不忍抛舍这些可怜、可爱的孩子们,孩子们离不开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需要她——夏天,她要为孩子们一个个掩好蚊帐,一间间宿舍点好蚊香……冬天,孩子们的衣被需要她每天帮助整理,尿湿的裤子、每天换下的内裤、袜子要每天晚上拿到自己房间里烤干、天气不晴,孩子们第二天就没有换洗的了……孩子们不开心,要张“妈妈”和风细雨开导,孩子们睡不好,要张“妈妈”陪着睡……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她——张“妈妈”—— 留守儿童“公共家长”。
学生陈三毛,出生八个月父亲去世,妈妈改嫁后不久也去世,一直随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上学后多数老师都没办法接近他,转到张启霞老师班上后,张老师用母爱之心逐渐感化了他,他也认张启霞老师做“妈妈”。后来外出打工的第一笔工资1500元钱,全部交给张妈妈,要张妈妈买一条项链。张老师将1500元钱全部用于资助特困生陈应得,受张妈妈影响,陈三毛一直用自己打工的收入继续资助陈应得完成高中学业并考取了医科大学。
有一次,张老师生病住院,孩子们哭着喊着要去县医院探望他(她)们的“张妈妈”,张老师只好领点药提前出院,孩子们一天都离不开“妈妈”啊。
点点滴滴见真情,平凡岗位写大爱,张启霞老师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老师加“公共家长”的双重重担,用一颗纯朴善良的母爱之心,如春雨、如甘露,滋润了留守儿童的心,让他(她)们在学校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般的关爱之情,他(她)们没有亲情缺失,他(她)们是幸福的、快乐的!同时,他(她)们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她)们有“公共家长”——张启霞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