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建设

倾心爱民巾旗艳

来源:岳阳女性网 发布时间:2014-06-10 12:00 浏览次数:1
当村官难,当女村官就更难了。可临湘市五里牌乡新庄村党支部书记、临湘市人大代表陈英不畏难,不怕难,不屈难,她用勤奋执着、倾心爱民走进了每一农户家里,融入到了每一群众心中,她用真爱和实干,凝聚了民心,赢得了口碑,深受广大村民信赖。村里工作屡夺红旗,她本人也多次被市、乡评为“三八”红旗手、优秀女性标兵、优秀支部书记、优秀人大代表。
她是育龄妇女的亲姐妹
1998年3月,在村民一致推荐下,陈英当上了新庄村妇女主任。都说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头一次当村官,陈英就分管计划生育。但她不畏难,不避难,坚持不懈,一干就是十多年。刚接手那会儿,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她每天每晚走村串户,找育龄姐妹谈心,拉家常,了解每一对象的心事和家事。每一次的交心谈话,她都不直接谈计划生育,总是与育龄姐妹在愉快的说笑中,在细密的拉家常中,在关切的嘘寒问暖中,了解她们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想法,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计划生育政策,树立良好的生育观念。在走访座谈中,她总是把自己置身育龄妇女的知心人、亲姐妹,尽心尽力帮助她们缓和夫妻矛盾,化解婆媳纠纷,尽心关照并及时引导她们查治妇科疾病。在她的帮助下,离家出走大半年的王细平终于和丈夫重归于好,刚结婚就一直与婆婆争吵不休的官畈组刘姣娥家里从此笑声朗朗,被妇科疾病缠身痛苦了十多年的新屋组刘玉妹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上任三个多月,她不仅跑遍了全村11个组、380多家农户,摸清并建立了200多户计划生育户的详尽档案,而且与育龄姐妹们结下了闺密的私交和深厚的感情,成了她们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亲情姐妹。许多育龄妇女不再是工作的障碍,有的还主动帮她收集信息,帮助做好其他育龄对象和家人的思想工作。从此,计划生育不再是新庄村的难事,计生工作一改往日的落后局面,年年被乡里评为先进,她本人多次被市、乡评为计生工作先进个人。也正是因为她用真爱燃红了新庄村的半边天,感动了全体村民,2007年11月,她被高票推选为五里牌乡唯一的临湘市女人大代表。
她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陈英十分同情弱者,时刻不忘关爱弱势群体。1100多人的新庄村,有移民户40多家,有各类残疾人、五保老人、特困户80多人。陈英时刻牵挂着这些对象,经常极尽所能的给予关照。官畈组刘建良自小父亲去世,母亲又是智残,家里一贫如洗,眼看三十出头了仍然单身一人,悲观失望的刘建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陈英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多次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振作精神,勤奋治家,并托咐亲戚朋友为他在龙源的大山深处觅得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媳妇。如今,小两口勤奋治家,日子一天天滋润起来了,刘建良抱着胖乎乎的儿子逢人就说:“搭帮有英姐的倾心关照,才有了这小子呢。”村民方春良本来家里就十分困难,可屋漏偏遭连夜雨,去年他这个家庭顶梁柱患直肠癌,一下让这个家庭陷入了绝境。陈英闻讯后,及时走进了这个家庭,不但主动捐助了500元,还发动党员、组长、邻居、亲朋捐款,在她的组织下,一个星期就为方春良凑上了8000元的医药费。如今,方春良经及时救治,已经返回了田间地头。库区移民安置一直是陈英最为关注的工作。今年7月8日晚的特大暴雨引发山洪,将移民户李秋田家的房屋冲塌,陈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施救,并将李秋田一家4口暂时安顿在自己亲戚家里,防汛一结束,她又张罗着帮助李家修新房,资金短缺,她想办法凑,差砖少瓦,她组织劳力运,不出一个月,李秋田一家人又搬进了新家。在工作中她总是积极帮助群众办理建房、户籍、生育等各种证件,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申报低保、五保,工作十多年,经她救济的群众多达200多人,个人捐款18000多元。
她是新庄村民的领头雁
2009年3月,在前任支部书记到龄卸任后,陈英顺理成章当选为新庄村支部书记。当了领头雁,做了领头羊,陈英的担子更重了,脚印也更深了,她一心想着怎样才能为全村的百姓谋更多的福利,怎样才能带领全村群众在致富兴村的发展中,步子再快一点,步伐再大一点。新庄村是临湘城区北邻的近郊村,是一个传统的蔬菜种植村。陈英任村支部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新庄村蔬菜种植面积2000多亩,由于田间渠等排灌设施相对落后,成为发展的障碍,陈英发动全村群众筹资,开发利用无任何污染的付冲水库、官塘水库,新修水泥渠道1300多米,铺设U型槽4000多米,基本实现了1800亩蔬菜浇灌的渠道标准化和绿色水源直浇化。在改善全村种菜条件的同时,陈英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上做文章,新建蔬菜大棚70多个,2000亩菜地基本实现“半棚半露”式种植,引进了反季节香菇、吊种西瓜、甜品东瓜、朝天红椒、紫蕃薯、观赏西红柿、良种白莲藕、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种植等20多个特色品种和技术。改良和引进品种后,全村蔬菜产值和利润都实现了翻番。
陈英上任书记的第二件事就是大举招商引资发展企业。短短的两年时间,她牵头硬化村组公路6公里,全村80%的农户实现了水泥路面到家门,投资300多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争取了农网低改项目,改造电网12公里。在改善条件后,她牵头招商13个项目,引资1700多万元,兴办起了一个纸厂、一个塑胶厂、二个预制场、一个花炮厂、二个砖厂、四个钓鱼园,全村年工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为320多名农闲劳动力就近打工创造了机会,实现了“白天在厂晚在家和季节种菜闲打工”,全村仅在村里企业打工收入每年超过500万元。
现在,村里企业多了,闲人就少了,家长里短的麻纱事没有了,邻里是非的纠纷事不见了,群众都在忙着发家,比着致富,民心齐了,人心顺了,村里更加和谐了。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逼近8000元,楼房户达到90%,小轿车开到了农家,农机、摩托、手机、电话基本普及,成为城区边上的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