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工作

岳阳“活字典”,教你重新认识“三眼桥”

来源:岳阳市妇联 发布时间:2019-08-05 04:43 浏览次数:1

8月3日晚8时,盛夏的南湖之滨暑热正燥,而刘山庙社区内却格外静爽,百余人端坐的活动中心没有喧嚣繁杂,只有一位古稀老人畅谈古今,一座古桥穿梭千年,一场《南湖夜话》文化讲坛正娓娓道来。

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考古学会会员、地方文史专家、市文广新局文博副研究员陈湘源老师担任第三期《南湖夜话》主讲人,与大家畅谈我市省级保护文物——千年古桥“三眼桥”的“前世今生”。市文联主席余三定为本期讲坛致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亚丹,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吴玉玺,市文联副主席李敏,南湖新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长甘磊与百余名市民朋友一同认真倾听。

省级保护文物——千年古桥“三眼桥”

三眼桥,因其三孔联缀,俗称三眼桥。三眼桥位于市东郊奇家岭附近,横跨南湖水面,如长虹卧波。此桥始建于宋朝庆历年(公元1041-1048年)间。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方钝主持重修三眼桥。全桥为东西走向,由麻条石砌成,桥中有三孔,每孔跨径13米,高15米,宽6.5米,长56米。桥面用麻石板铺垫,两边护以80厘米的石栏。桥两头各有石狮一对,栩栩如生。全桥建筑精美,构造坚固。在重建过程中,方钝出资出力,功不可没。张德容在《重修三眼桥记》中说:“明嘉靖间,知俯萧晚修之,而邑人方钝赞焉。”方钝死后葬在此桥以北的螺丝山上,后人撰联:“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重建后的三眼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任凭风吹浪打,沧海桑田,仍不裂不损。1996年,岳兴公路改修,南湖大桥落成。二桥并肩而立,一桥年轻,一桥古老,成为南湖上独特的风景。

“此中乐趣真无限,一路高歌到古稀。”76岁高龄的陈湘源老师从长沙携自己的著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而来,与大家话北宋、讲清史、谈今朝,分享了滕子京、方钝、钟云卿三位官员多次修建三眼桥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和情为民所系的公仆精神,又讲述了2016年市委市政府重新修缮三眼桥,让古桥在承载行人交通使命之余,还成为了环南湖旅游交通圈上的重要文化景观。听罢讲坛,听众们兴致盎然,纷纷举手与陈老互动。金鹗小学雷教师带了班上6名学生一同前来,在与陈老探讨文物保护问题之余,她呼吁更多市民朋友能以赤诚之心关注岳阳文化,怀敬畏之心学习岳阳文化,并赠与她每期必至的“南湖夜话”文化讲坛一首原创的“藏头诗”:“南风荡漾满荷花,湖水微波映彩霞。夜色空濛好赊月,话中道尽古奇巴。”

“铁粉”雷老师

热心观众交流

“身为岳阳人,应知岳阳事。”南湖历史文化悠久,有以龙山、龙舟节、“一龙赶九龟”为主题的“龙文化”;以吕洞宾传说、茶博城为代表的“仙道养生文化”,以圣安寺、八仙台、百年教会学校为载体的“宗教文化”;以尚书坊、三眼桥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等。每一处美景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南湖新区管委会、区文联、南湖街道办事处立足“讲好岳阳南湖故事,建立文旅融合平台”,自今年7月起联合举办《南湖夜话》,旨在深入挖掘南湖故事,广泛传播岳阳文化,搭建全区文旅融合的大平台。

据悉,《南湖夜话》栏目由余三定和岳阳晚报记者张峥嵘主创,采取“主持人+主讲嘉宾”的脱口秀形式,每月两期,暂定每周六晚上举行,欢迎广大市民免费参与。栏目全程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方式,以更深、更广、更新推广本土文化,为广大市民精心烹饪文旅融合大餐。